2022年高等教育(本科)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
行业特色地方高校资源勘查工程专业
改造升级的探索与实践
首页
申报书
成果完成人
成果报告
创新点
查新报告
支撑材料
成果视频
支撑材料
教学奖励
质量工程
教改项目
教改论文
出版教材
实践平台
外聘师资
课程资源
就业统计
学生获奖
校外共享
成果交流
媒体报道
社会评价
教改论文
当前位置:
首页
>
教改论文
(1)赵义来,康志强,钱建平,等.《基础地质学》课程教学改革及实践成效: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.高校地质学报,2022,28(3):357-363
(2)耿俊茂.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.社会科学家,2019,(5):145-148
(3)付 伟,冯佐海,康志强,等.基于模型教学思维的大学专业课程教学研究.中国大学教学,2018,(4):58-61
(4)王葆华,康志强,冯佐海,等.资源勘查“卓越工程师”培养的若干探讨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.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2017,(4):86-89
(5)耿俊茂.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探析.思想理论教育导刊,2014,(1):113-115
(6)杨 锋,刘苏桥,白艳萍,等.显微数码互动实验系统在晶体光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.实验技术与管理,2013,30(2):66-69
(7)耿俊茂.基于协同理论的专业教学中道德行为引导探究.中国成人教育,2012,(12):117-119
(8)钱建平,陈宏毅,白艳萍.如何应对地质新技术发展带来的教学手段的变革.实验技术与管理,2011,28(8):16-19
(9)杨金豹,康志强,刘希军,等.国家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改革与实践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.高教学刊,2022,(28):42-45
(10)马强分,白令安,杨金豹.一流专业背景下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研究与实践.教育教学论坛,2022,(35):109-112
(11)康志强,白令安,杨金豹.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.高教论坛,2021,(3):29-32
(12)康志强,王葆华,白令安,等.基于产教深度融合的“二融四进三建”核心教学资源建设路径探讨.中国地质教育,2021,(2):117-120
(13)白令安,徐荣铭,康志强,等.新工科背景下校企“三融合”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.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.2021,(4):62-64
(14)马莉燕,丁 伟,王葆华,等.一流课程建设背景下《矿物岩石学》线上课程建设探索.高教学刊,2021,(5):22-25
(15)白令安,徐荣铭,马强分,等.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研究——以《基础地质学》为例.高教论坛,2021,(4):53-57+61.
(16)杨金豹,康志强,白令安,等.新工科背景下产教融合实习基地建设探索与实践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.科教导刊,2021,(19):43-46
(17)杨 锋,康志强,吴 杰,等.基础地质虚实结合实验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.实验室科学,2021,24(3):138-140
(18)康志强,王葆华,付 伟,等.新工科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.中国地质教育,2020,(3):85-88
(19)杨金豹,丁 伟,冯佐海,等.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教学改革.科教导刊旬刊,2020,(26):50-51
(20)李赛赛,刘战庆,康志强,等.OBE理念下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核心课《构造地质学》课程教学改革.教育教学论坛,2019,(21):100-101
(21)汤静如,康志强,王葆华,等.“做中学、产中教”双向互通教学法在《构造地质学》教学中实践与体会.教育教学论坛,2018,(51):124-125
(22)赵义来,汪 雯,胡荣国,等.“地球科学概论”慕课建设与教学应用实践研究.大学地球科学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,2018,367-371
(23)欧阳菲.培养视角下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探析.教育现代化,2017,(47):5-6
(24)钱建平.国家级精品课程《基础地质学教程》教材的编写思路和基本特色.中国地质教育,2016,(1):45-48
(25)方贵聪,康志强,左萍萍,等.地方高校“4+2”卓越工程师实践培养模式的构建: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为例.中国地质教育,2016,(4):65-68
(26)刘希军,王葆华,陈宏毅,等.高校数字化地质博物馆建设的思考与构想.实验室科学,2016,3:227-228,232
(27)时 毓,刘希军,王葆华,等.野外地质教学实践分析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灌阳实习基地为例.教育教学论坛,2016,(44):72-74
(28)刘希军,时 毓,王葆华.浅谈地质学类本科生的培养.教育教学论坛,2015,(48):43-44
(29)杨启军,王葆华,冯佐海.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地方工科院校精品课程建设.中国地质教育,2014,(1):31-34
(30)杨启军,王葆华,冯佐海,等.资源勘查工程专业“卓越工程师”人才培养实践的初步总结.中国地质教育,2013,(2):50-53
(31)陈宏毅,冯佐海,王葆华.采取多种手段,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——基于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.教育界,2014,30:128-129
(32)欧阳菲,王葆华,冯佐海,等.地方高校培养“卓越工程师”的探索与实践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.高校教育管理,2013,(6):37-40
(33)付 伟,冯佐海,庞保成,等.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建设的现状、问题与对策分析.桂林理工大学学报,2012,32(S):34-37
(34)缪秉魁,吴志强,冯佐海,等.强化野外地质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本科教学质量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野外实习基地建设为例.高教论坛,2012,(5):15-18
(35)付 伟,冯佐海,庞保成,等.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加强内部功能建设的改革与实践.中国地质教育,2012,(1):57-59
(36)冯佐海,缪秉魁,王葆华,等.资源勘查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与实践.中国地质教育, 2012,(1):21-23
(37)康志强,冯佐海,孙宏霞,等.就业多元化视域下高校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资源勘查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为例.中国地质教育,2012,(3):1-4
(38)王葆华,冯佐海,庞保成,等.高校学科平台建设问题的思考与对策.高等理科教育,2011,(2):33-35
(39)陈宏毅,钱建平,刘苏桥.论高校地质博物馆的发展与数字化建设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博物馆为例.桂林理工大学学报,2011,31(高教研究专辑):126-128
(40)张明华,吴 虹.试论实习基地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——以桂林理工大学为例.淮海工学院学报(社会科学版.教育论坛),2011,9(6):33-35
(41)吴 虹,贾志强,候 娜.基于IITC的遥感地质学教育技术——以“遥感地质学”课件及网络课程为例.中国地质教育,2010,19(1):90-94
(42)钱建平,胡云沪,陈三明,等.创建基础地质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探索与实践.中国地质教育,2009,18(1):80-85
(43)王葆华,缪秉魁,欧阳菲,等.“结晶矿物学”实验教学改革初探.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,2009,(4):24,51
(44)文美兰,王葆华,罗先熔.“基础地质学”实验教学改革探讨.中国地质教育,2008,17(3):86-89
(45)陈三明,钱建平.地学类学科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网站的架构设计.中山大学学报论丛,2007,27(10):78-82
(46)吴 虹,谭小芹,张晓虹.基于IITC与教学法结合的地学课件创作探索——以“地貌学及第四纪地质学”课件创作实践为例.中国地质教育,2008,17(2):78-83
(47)钱建平,冯佐海,张桂林,等.基础地质教育阶段的“兴趣驱动—实践贯通—强化能力”教学模式的实施及效果.中国地质教育,2008,17(3):90-95
(48)胡云沪,钱建平,陈三明.普通地质学课程多媒体课件开发研究.桂林工学院学报,2008,28(高教与社科专辑):127-128
(49)宋慈安,冯佐海,庞保成.参与科研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.中国地质教育,2007,16(3):70-73
(50)庞保成,冯佐海,胡云沪,等.资源勘查工程专业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探索.桂林工学院学报,2007,27(高教研究专辑):46-47
(51)缪秉魁,欧东新.“结晶学与矿物学”课程教学改革初探.桂林工学院学报,2007,27(高教研究专辑):87-91
(52)张明华.数字化地质填图技术及实践教学方法探讨.中山大学学报论丛,2006,26(1):11-16
学校首页
学院首页
图书馆
版权所有:
桂林理工大学 - 地球科学学院 - 2022年高等教育(本科)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申报网站